寿山石雕刻薄意技法漫录

admin 2025-04-12 14:36 新闻动态 13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文举薄意雕刻秉承了寿山石雕西门派传统薄意技法,博采各派之长,自成风格,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韩天衡先生誉之为“有精湛的技艺,有炙热的情感,有文学的境界”。通过49张**大图和读者们一起走进林文举的寿山石雕薄意世界,共同欣赏他刀下的文人风景。自林清卿完成中国传统绘画和薄意雕刻的完美结合之后,有人总结:“薄意堪称'刀画’,它既重于'画’,又重于'刀’。这一句话,当然不是在话语上无意义的拆解与语义反复,而是以极为简练概括的方式总结出了薄意雕刻的整体特性。注重“画”,是指要把中国绘画的线条、构图原理、空间关系运用到寿山石薄意雕刻的创作当中,来呈现画面的意境与创作者的审美情趣;注重“刀”是以刀代笔,在与中国绘画结合的特殊情况下,创作者根据石头的具体材质与形体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形成的雕刻手法与技巧,是为进行薄意的创作而最终形成的一套实施方法。因此,对“画”与“刀”的熟练掌握与运用成为薄意艺术创作中的基本要求。而通过刻刀在石面上来展现世界万物和内心宇宙,并产生奇妙的视觉效果与高超的境界,则成为薄意雕刻者的理想与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一门艺术的探索之中,出现了一批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的刀耕者。于林清卿之后,有一位雕刻家以其卓越的薄意艺术创作闯入了人们的视野,显得格外耀眼。潘主兰曾言:“清卿殁后三十年,有林文举私淑同里,夜以继日不知倦,人问之则曰:人生当以艺名无他慕,愿寿山石雕艺术发扬光大,其志可嘉也!”以此足见,林文举不仅勤奋投入,且志存高远。而事实证明他不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远大的理想,而且用自己的创作拓宽了薄意的艺术表现维度。1956年出生的林文举,早年受父亲影响,随其学习寿山石雕刻,而且早早地确立了方向,专攻薄意。其父林其俤(1922-2002),又名训禹,字其云。师从陈可平、陈可应。初学印钮,后专攻薄意。刀法得陈可应传授,雕刻受林清卿影响,花鸟薄意尤为出色。 在父亲的指导下,早年的林文举很快学习到“西门派”薄意雕刻的一些基本技法,加之经常观摩家藏林清卿传世薄意精品,使其耳濡目染,深得要领。后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经过系统的学习,对艺术各领域的认识局限有所突破,并经过专门的绘画训练,吃透了中国绘画的基本要义。1981年从该校毕业后,又坚持了长达12年的教学活动,使所学工艺美术与中国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与升华。以家学为基础,这些学院派知识体系的囤积,在林文举后来的创作中发挥了效力,使其作品富含人文情怀,逐渐显露出清新洒脱、文雅静谧、高远飘逸的艺术品质。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胸怀远志的林文举,不仅成为最高产的薄意雕刻家,使其作品广泛传播到海内外,而且作品的艺术境界得到业界的普遍认识。林文举的作品,用其娴熟的雕刻手法,充分融进中国绘画意蕴和内涵。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他又是一位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使其雕刻手法既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又有新意不断出现。曾有人评述:“文举在薄意创作时经常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探讨,有时将薄意与浮雕结合,有时将薄意与圆雕结合,有时也将薄意与博古、钮饰结合,或将薄意与书法篆刻相结合,获得了风格新奇,韵味独特的极为成功的种种创新效果。” pingp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文章

蓝狮注册